關於我自己

加拿大Haven海文學院心理諮商文憑,文學士,商學士,台灣資深廣播人, 現任大中華地區成長工作坊帶領老師、現任慈濟基金會大愛電視「殷瑗小聚」「音樂有愛」「心靈講座」節目製作及主持人、曾任崇德基督書院人文心理學講師。多年來研讀身心靈整合及助人工作課程與師資培訓課程,致力於整合心理學、佛學之理念,探索自我與他人關係整合,出版之著作「SARS舒眠冥想音樂」、「我夢見我買了一條船」、「上午夜琴聲的同學錄」、「山上的生活」、「做個值得被疼惜的女人」、重要心理叢書,加拿大海文學院『生命花園』、『活出熱情』譯者之一。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小小的微笑



我小小的宗教情懷,
如果有的話,
也許就是每天清晨起床後,
點上佛桌的燭火、燃柱心香。

開始做早餐、讀書、寫稿、做屋中小範圍清潔工作。
觀想工作小夥伴們大概已經開始上工了,
他們能努力,我也就安心了。
午後,也許會去看看他們的進度與成果

或是換個空間整理編輯自己的思緒,
讓一天一天變得單純有力道,
可以不讓靈魂失速墜落,
或是魂失魄落。



我最害怕的事,
不是變老或貧窮,
而是生命力枯萎。

今早看了達賴喇嘛所說之不同宗教之慈悲,
也是我小小宗教情懷之依歸。

朋友寄給我的法王照片
說是他最喜歡的一張

我唯一想出的理由
也許是照片中的法王
與他有著相同的年輕



姑且不論傳統或哲學的省思,我認為慈悲、愛心和寬恕是所有宗教的基本要義。 雖然不同宗教間基礎互異,例如接受上帝之說,但是每種宗教都傳遞同樣的訊息,做個慈善的人。所有的宗教都強調慈悲與寬恕的重要性,古代不同的宗教在各地興起,彼此之間缺乏聯絡,於是在各種宗教傳統裡也無需所謂的多元論,反觀今日、世界空間變小,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間的溝通日趨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宗教信徒之間的多元論十分必要,一旦你領會了人性的價值,是許多宗教經過好幾世紀無私、客觀的研究才提倡的教義,自然有無數理由讓人接納或是尊重各種不同的宗教。總之,人性具有相異的精神氣質,所以單一宗教不論其教義多麼精深廣博,仍然無法滿足形形色色的人類。

再舉例來說,雖然宗教傳統各有其特異性,大部份的人還是不被宗教所吸引,在五十億人口中,我想大約只有十億人是真正的宗教信徒。有許多人自云,我的家庭背景是基督徒、回教徒或佛教徒,有虔誠信仰的人,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遭逢困難的時刻,理解到他們是某個宗教的信徒,例如那些自稱我是基督徒的人,時時銘記上帝,向上帝祈禱並發揮良善的一面,像這類真誠的信徒,我猜想還少於十億人,剩下的四十億人停留在沒有信仰的階段,故而一個宗教萬萬不能滿足眾生,在這種情況下,便非常需要面貌不同的宗教,故而唯一合理的演變趨勢就是各種宗教同心協力、和諧共存、彼此互助。最近已有許多積極性的發展,我注意到不同的宗教之間已形成密切的關係。

因此,思考了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的缺點和顧及眾生的幸福並為之謀福的結果,在佛教徒的靜思裡有種特別的修行就是布施,這是具體實現慈悲與愛心的力量, 基本上是觀想他人體驗的折磨、痛苦、不快的經驗。你可以發揮同體心,然後將自己善良的本質,諸如你的德性、才識、財富、快樂等等與他人分享。這類的訓練即使不能真正減輕別人的痛苦、或是增加你自己有利的品質,精神上卻能令你昇華,讓你覺得愛心與慈悲更為豐富。

試著在你的生活中實踐修行可以成效恢宏,對你的身心都有正面的影響,若是你感到值得一試,那麼不論你是否是信徒,你應嘗試去促進這些基本良善的品德, 有一件事你必須謹記在心,這些精神修為是耗時而且並不簡單,住在科技進步地區的某些西方人,認為凡事都能自動化,但你不能期待一蹴可幾 這是不可能的事,把握原則銘記在心,然後持之以恆的努力,一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你自然會發現某些改變,我有時還是感到修行非常困難,不過我還是相信這些修養都十分有益。

在寂天菩薩的書中 我最喜歡的一段發願文是

乃至有虛空
以及眾生住
願吾住世間
為除眾生苦

痛苦的根源是無明,而無明是可以去除的,而因為我們有正覺可以參透實相,於是可以斷除無明,因此我們便能了解十二因緣形成的循環關係,使得人進入因果輪迴,這十二因緣是彼此絲絲入扣。

現在我們將輪迴的道理運用在認知本體上,就可領悟人類利益的因緣關係,人類的利益和幸福究竟還是與共生於地球上的動物不同。同樣的,我們培養了這層覺悟,也就能參透人類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道理,進而也能思考現在、未來等等。 換言之,我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會培養出一種非常神聖、有意義的內涵。

簡言之,一個人的快樂絕無單獨存在的因,它仰賴許多其他的因素,因此結論是 為了獲得更快樂的人生,你必須照顧與你有關聯的事物,這個觀念是極為有用的觀點。

當你悟出事物的最終本質,強化及深刻體驗空性,一切皆是虛空得幻覺便油然而生,而這種感覺對現實的現象無所不及,結果當你進入慈悲心的境界時,你不會再將慈悲攀附於任何對象,你只有更深入更圓滿,這是因為慈悲已內化為一種思考模式,將使你對事物有更深刻的看法。相反的,當你遇到某些令你產生負面情緒及相對的反應,正是顯示某種程度的依附,而你將不會從這些負面和可憎的情緒中獲得好處,我們特別強調負面的情緒思考,例如欲望、仇恨、生氣等等,都是未看透事物的真相,而將所觸及之事視為絕對、專斷和唯一目標。然而一旦你領會空性,執著於這類情緒的意念自然減輕。

我認為任何宗教的修行,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反省自己的內心,試著去修養身體、 言語和心智,並且根據所信仰的宗教學說和原則去身體力行,這點非常重要, 相反的,假如一個人的宗教信仰或修為只停留在知識層面,譬如,熟悉經文,卻未知行合一,這實在是個可怕的錯誤。事實上,倘若一個人擁有宗教傳統或學說的知識,而他的意識或精神層面仍然不為所動,那麼很可能變得具毀滅性,它可以導引的局面是,這個人因為有宗教信仰的知識,更能別有用心利用和操縱宗教, 因此,我認為做個修道人,第一要務便是反省自己。

發展愛心與悲心是根本之道,我常說這是宗教所傳達的一項主要信息。談宗教時,我們無須講那些較深的哲學問題。悲心是宗教的真髓。如果你盡力實現悲心、 修行悲心,那麼作為佛教徒,即使你不太看重佛,也沒關係,對基督教來說,你 若盡力行此愛心,也就無須太看重其他哲學問題了。我是站在朋友的立場而說此 話。要點是,在日常生活中,你要修行根本之道,於此層面上,佛教和基督教, 或任何其他宗教,幾乎沒有差別。一切宗教無不強調改善人類、四海一家和愛 心— —這些都是共同的。因此,你若從本質上去看各種宗教,其間實無大異。
我個人覺得,同時也對其他佛教徒說,涅槃問題以後再談,用不著急。但你若日過著善良的生活,誠實、有愛心、有悲心、自私心少,那麼這種生活就會自動 導致涅槃。相反的,你若空談涅槃,空談哲理,而不太關心日常所作所為,則你 可能達到一種奇怪的涅槃境界,但不會獲得真正涅槃,因為你的日常修行等零 。
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這些善法。你信不信上帝,信不 信佛,都無關要; 作為佛教徒,你信不信轉世,也無關緊要。你必須做的是過善良的生活。善良的 生活並不單指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這些都不夠。善良的生活須有善良的動 機不獨斷、無戲論的悲心,也就是要了解他人為我們的兄弟姊妹,以及尊重他人 的權利與為人的尊嚴。人人互助是我們人類特有的能力之一。我們必須分擔他人 痛苦;即使你無力出錢協助,那麼表示一下的關懷、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和致同情 之意,也是可貴的。一切行為皆應立基於此;稱不稱之為宗教,並不重要。

處於當前的世局,有人會想﹕宗教乃為遠離塵俗之人而設,非商場或政界所需。我對此種看法的答覆是﹕『不然!』因為,如我剛才所說,在我單純的宗教觀裡,愛心是最重要的動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